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四十年

发布日期:2018-12-13浏览次数:字体:[ ]

1979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这个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新型高校,历经四十年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实现了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历程中有一个突出的亮点,那就是面向农村,采用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和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我国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和数亿农民的发展提供教育服务,探索了一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独特、有效路径,为中国农村发展变革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服务“三农”的历程考察

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贯穿了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为“三农”的服务不断开拓、不断深化。

1.初步探索阶段(1979—1989年)

面对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和各类人才青黄不接的巨大矛盾,成立初期的广播电视大学致力于学历补偿教育,为广大失学青年敞开大学之门,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开始了面向农村办学的实践探索,加强县级层面管理站(分校)建设,拓展服务“三农”的办学网络,服务成效初步体现。

(1)伸向农村的办学思想初步确立。1979年江苏常熟电大从农村社队企业中招收了一个班学生,受到各方的欢迎和重视。1980年中央电大第23期《情况交流》特别刊登了常熟县《举办电大教学班,为社办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和宜兴县《宜城镇积极筹办电大知青班》两个材料,认为他们因地制宜为当地培养人才的做法值得各地电大学习借鉴。1983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在讨论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时作出了广播电视大学伸向农村的指示,并召开相关学校负责人、县委负责人座谈会,讨论电大伸向农村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江苏电大围绕电大伸向农村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实地调研,并于1984年5月正式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伸向农村的请示报告,②在全国电大中率先确立了伸向农村的办学指向。

(2)载体建设初见成效。据统计,至1988年全国已有县电大管理站或分校987所,华东地区基本做到了县县有电大。就江苏而言,1979年建校时全省有50个县开办了电大教学班,不久就建立了管理站;接着又进一步向乡镇延伸,1984年有46个乡镇办起了60个教学班,招生1557人;至1988年,江苏64个县全部建立了电大,其中有51个建立了与事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办学、教学基地,35个县电大正式更名为分校。1986年电视中专教育的创办,又为电大伸向农村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3)服务效能初步体现。十年间,电大招收了大批待业知识青年学员、乡镇企业职工、回乡知青、农村青年等,开展了学历补偿教育、高中等专业教育以及非学历岗位培训、中初级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经济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人才。以江苏为例,十年间“全省县级电大培养了26374名毕业生,占全省毕业生总数的30.7%,平均每县增加了400多名大专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县乡基层一线发挥着管理、技术骨干作用,被称为“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永久型”人才。

2.稳步推进阶段(1990—1998年)

在初步探索之后,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农村办学的使命意识更加明确,广大农村基层充分发挥系统网络办学的优势,围绕“现代化”和“开放性”两大命题,开展了“注册视听生”“专升本”等多形式、多途径办学探索,服务“三农”的实践在探索中扎实推进,稳步发展。

(1)“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1992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电大要开设通用性较强的专业,发挥其远距离教育优势,为广大农村和乡镇企业服务”。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把“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作为实现电大发展目标的一项主要任务;并要求加强县级电大工作站建设,在伸向农村办学、开展燎原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燎原学校、电视中专成为电大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发挥了重大作用。1990年中央电大成立了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制作农村实用技术课程,面向广大农村播放,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十年里,播出各类农村教育节目3700学时,介绍实用技术2800多项,收视人数每年达上千万人次,初步建成了中央、省、市、县、乡和村多层的燎原广播电视教育教学组织网络,向百县千乡赠送科技录像带数万盘。1995年电大参与了国家教委实施的“燎原计划百千万工程”———将上百项农村实用技术推向全国上千个乡和上万个村,各级各地燎原学校针对本地乡、村特点组织、整合多种媒体教材,利用县、乡两级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进村入户开展教学活动。电视中专教育以服务“三农”为方向,绝大部分中专班设在县及县以下,直接为农村培养大批初、中级应用型人才,成为电大伸向农村办学的重要载体。至1997年底,全国电大中专学校正式设校的有37所;开设各类专业达150多个,在校生近50万人。江苏电大中专校自创办到1999年,共招收学生109254人,毕业72090人;电视中专的学生90%在县以下的乡镇。

(3)服务“三农”的基础能力得到提升。各级电大着力加强现代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县级电大及有条件的乡镇教学点建设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多媒体教室、电子实验室、计算机房、视听教室、语音教室等,电大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大大增强了服务“三农”的基础能力。

3.开放发展阶段(1999—2011年)

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起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至2010年开放教育累计招生643.8万人,毕业325.83万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开放教育试点”在县级层面广泛开展,大大提升了县级电大的办学实力,构筑了电大进一步伸向农村办学的平台,面向农村、服务“三农”更加主动,途径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

(1)明确了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在电大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0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重点抓实抓好,服务“三农”上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服务农村城镇化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电大办学的内涵指向更加清晰、明确。

(2)服务“三农”的举措不断丰富。这些举措包括: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服务“三农”的专业和课程,探索面向农村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库,开通电大“三农”远程教育网;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完善县以下电大办学和教学网络;实施“西部地区百所县级电大援助计划”,重点支持边远农村贫困地区县级电大进行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

(3)开放教育试点促进了县级电大高等学历教育快速发展,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参与“开放教育试点”县级电大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学历层次也由专科提升到本科。以江苏为例,2000—2011年间,江苏县级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招生达6.57万人,占全省开放教育本科招生总数的53%,其中2011年比例达到66%,③显示了县级电大面向农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强大功能。这种深受欢迎的就地招生、就地培养、就地使用的培养方式,成为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办学,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理想模式。

4.内涵提升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及北京、上海、江苏等开放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进入了全新的内涵发展阶段。从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促使其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网络平台建设、资源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需求。为落实党和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开放大学进一步拓展服务“三农”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能力。

(1)努力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在继续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各类面向农村的开放学历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型农民培养的教育服务。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参与“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承担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提升务农农民及农村新增劳动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综合素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远程中等职业教育”;打造女性互联网学习新平台,为广大妇女提供学习服务,参与“精彩人生女性终身学习计划”。

(2)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优势。国家开放大学2015年起在湖南分部启动了“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试点,免费为1.86万农民大学生配发“O学派”移动学习终端,方便他们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江苏昆山开放大学着力建设“昆山市民学习在线”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市(县)、区(镇)及各街道(村)分别建立了数字化学习指导服务中心、数字化学习信息中心和数字化学习教室,至2016年底,平台注册近72.5万人,占昆山常住人口的42%。

(3)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国家开放大学启动“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在红军长征经过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选择30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定向帮扶,预计总投入1.2亿元。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大别山实验学院,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新疆开展维汉双语教育,开发双语远程教育平台,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急需人才。投入3000多万元,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建设300余间云教室;建设“滇西学习网”,为滇西边境片区十个地市州的城乡居民打造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改善边远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服务“三农”的经验探讨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四十年的不懈坚持和创新探索,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实践的方向引领

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国家教育政策的引领。这种引领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办学的目标取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清晰阐明了中国教育改革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与任务,成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高等学校的使命与职责所在。二是对农村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改革”被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要求农村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些政策文件精神的指引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牢固确立了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在电大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三是广播电视教育为农村服务的任务和途径。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函授等办学形式,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人才”。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强调要“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四是开放大学的办学方向与任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办好开放大学”的科学决策。2012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要求开放大学“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广泛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和各类培训”。综上简要分析可见,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为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引领了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传递了价值导向与认识高度,规定了发展任务与实施路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

2.明确的战略定位与思路,是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

从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之初到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服务“三农”的实践和理念始终贯穿其中。(1)1995年国家教委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概括了“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这一电大独特的办学思想,强调电大改革与发展必须继续坚持这个办学方向。面向农村的定位更加明确。(2)1999年《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首次列出了重点实施的专门项目———“为‘三农’服务项目”,并明确要求:发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网络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教育,每年推出100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高等专科、中等专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向乡镇延伸。面向农村的措施更加具体。(3)200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各级电大都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并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学历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与整合、办学网络建设、质量保证、科学研究以及资金筹措等十二项重点工作,为跨世纪电大服务“三农”制定了施工蓝图,为各级电大服务“三农”的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引与促进。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进程中,电大服务“三农”上升到了全新的战略高度。面向农村的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实。各地电大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农业增产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开创了服务“三农”的全新局面。

3.县级电大的重点建设与发展,为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级电大是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距离农村、农民最近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伸向农村办学的“桥头堡”,基于这样的认识,县级电大建设成为电大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方面,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对县级电大的发展给予了全力支持。在建校初期,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尽力解决领导体制、人员编制、规模、经费等问题,为县级电大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其发展进程中,加强管理,关注县级电大的发展目标、办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规范与教学质量;开展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评估等各级各类评估,以评促建,加大投入,增强办学实力;加强培训,对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其远程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能力;加强技术装备,努力为县级电大升级教学媒体,构建网络环境,提供有针对性、多形式的学习资源,畅通资源传输与学习支持的渠道;加强研究,召开县级电大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课题研究,以研究思考问题、探讨对策、引领发展。另一方面,县级电大筚路蓝缕,经历了艰苦创业、多元探索和开放创新等发展阶段,四十年深深植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坚持开放的理念,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广泛开展多层次、多规格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等应用型人才,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全方位提升,成为市、县以下区域培养多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和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的中心。县级电大发展壮大的意义,更在于以县级电大为基点,其教学网络、服务功能进一步向乡镇延伸,形成向广大农村的强大辐射功能和辐射效应,大大拓展了服务“三农”的广度和深度。至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经拥有了1829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分校),形成了电大系统服务“三农”的强有力的基础网络。

4.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是电大面向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提供教育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电大成立之初,主要采用广播、电视、印刷教材、视听教材等媒体手段,中央电大通过微波传送网向全国传播电视课程。1986年中国卫星电视教育频道正式开播,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在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卫星电视突破了微波传送的局限,能将信息传输到广大农村以及边远山区,使真正面向农村的教育得以开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已建卫星电视接收站3000多座,放像点3万余个;其中宁夏卫星电视教育的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卫星电视使电视频道和课程播出时间大大增加,广播电视教育教学信息传遍城乡。1999年起“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促使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提速和卫星教育电视网络改造。广播电视大学抓住“开放教育试点”机遇,加快了各级电大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尤其注重技术支持重心下移,重点打造县级电大网络。在江苏地区,80%以上的县级电大具备了教学信息发布、双向视频直播、VOD、BBS、CHAT、网上直播、视频交互、Email等网上教学功能。在西部贫困地区,通过援助计划,帮助百所县级电大进行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开放教育试点”推动了我国以广播电视为特征的第二代远程教育向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后,开放大学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国家开放大学全面推进“云、路、端”技术支撑模式建设,2015年云平台为360万在校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在全国建成297间云教室,累计使用总时长143025分钟。实现网络条件下的远程双向高清视频和互动教学;开展移动学习试点,为农民大学生研发定制的移动学习平板电脑。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运用,不断拓展着电大服务“三农”的空间和能力。

5.专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是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的有效抓手

综观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服务“三农”的历程可以发现,“专门项目”的实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一村一名大学生”面向我国社会最大的农民群体,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2004年7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27所省级电大所属的100个县级电大启动,至2015年底,已有42所省级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的1466个教学点(学习中心)参与了项目实施;开设专业从2004年的三大科类10个专业,发展到2015年底的六大科类20个专业。截至2017年春,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61万人,毕业40万人。培养了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科学发展领头雁,在农村传播现代文明,惠及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服务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此外,培养农村师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升农民工学历与能力的“求学圆梦行动”、培养中等职业农民人才的“新型职业农民远程职业教育”试点等都是在全国电大(开大)系统实施的项目。同时,各省级电大也根据本省实际实施了不少项目,如浙江电大的“农民大学生培养”,为农村发展变革培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大批实用人才;浙江电大的“农村书屋”让数字资源真正走进农村社区,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江苏开放大学的“农村妇女网上行”,免费为5万多名农村妇女开展了网络基础技能培训;江苏开放大学的“学习苑”,通过在基层建设的数十家“学习苑”,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这些项目都注重选择现实中的相对薄弱点或需要突破之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通过实施,集中力量攻克难点取得成果,服务“三农”更加精准有力。实践证明,实施专门项目是电大服务“三农”卓有远见、卓有成效的举措。

三、服务“三农”的价值

审视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四十年服务“三农”的探索与成就,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构建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的办学模式

高校的办学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为达成其办学目标而逐步形成的学校形态,它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实践的产物。广播电视大学坚持面向农村、立足地方,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构建了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在积极、有效的服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以及相应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人本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和“以县级电大为主体、省级电大为主导、市级电大为支持”的服务“三农”系统功能建设模式。这一办学模式在基层电大更加鲜明,更具地方特色。全国电大系统最早推出的“全方位办学,多途径服务”的“江都模式”,其精神实质就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再如,在拥有3600多家外向型和外资企业的江苏昆山,探索了积极服务外向型经济的“昆山模式”;在“水晶之都”江苏东海,适应于本县硅资源加工支柱产业发展,结合星火科技培训项目,探索了本地特色人力资源综合开发的“东海模式”;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江苏大丰,探索了“以电大为龙头、联合职教、做强职成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大丰模式”;等等。电大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是一种极其紧密的高度融合,电大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精神,在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诸方面,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与社会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互渗透、互为推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使电大的办学实力与服务能力不断壮大,实现了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这一办学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体现了这所新型开放大学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要求,它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服务农村广阔天地的实践中大有作为。

2.探索了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创新之路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入农村开展了长期的乡村教育试验活动,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乡村教育运动”。1926年,黄炎培在江苏徐公桥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实施“改造乡村、再造民族”工程。1929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希望通过“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农民。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在南京晓庄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构建生活与教育联系、学校与社会相通的“活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四十年面向农村的教育,承继了乡村教育先驱们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可贵探索精神,是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教育的全新探索和创新实践。其教育理念更加先进:以终身教育为理念,以开放为基本特征,为广大农民的自主、全面、终身发展提供服务;教育类型更加丰富:涵盖了培养新型农民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大中专层次学历教育与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围绕“农”字构建专业及课程体系,选择突出实践技能和地方特色的学习内容,设计开发方便实用的课程“学习包”和专题学习网站,把最实用的知识技能,通过最适宜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学习者;教育规模更大、覆盖面更广:在全国有近2000个县级电大,3000多个学习中心,办学组织体系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电大在校生总数3019526人,来自县以下基层农村的约占总数的79%,即达2385425人。广播电视大学走进乡村,贴近农民,面对农村的真实场景和农民的真实需求,平和务实地深耕基层四十年,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社会主义乡村教育的一个伟大创举。

3.坚持了远程教育的基本初衷和人文理想

19世纪中叶发生于英美的“大学推广运动”,倡导大学的教学活动要面向社会扩展到校园以外,催生了世界远程高等教育的诞生。著名远教专家彼得斯指出:远程教育发展之初便把“向所有学习者,特别是那些因距离、经济条件不稳定、属于被歧视的少数民族或身患残疾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人士提供机会这个人道主义重任”视为己任。为那些因各种原因被排除在现有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人士提供教育机会,这正是远程教育产生的初衷和人文理想。这一初衷和理想是远程教育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推动其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动因。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运用,远程教育领域技术统领一切的论调喧嚣尘上,远程教育的初衷似乎“在变化中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和技术耀眼的光环下消失了”,这已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四十年,一直坚守着远程教育的初衷,兢兢业业致力于为排除在传统高校外的广大农民提供教育机会。从广播电视大众媒体到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再到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电大一方面不断运用新技术为接受远程教育的农民提供“天网”“地网”,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扩展农民学习者的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在很多地区继续提供广播、电视、印刷材料、方便学习的“教学包”和VCD等,甚至还有“燎原学校大篷车”等送教下乡形式。因为这些是许多农民学习者最喜欢、最合适,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关注、运用新技术的核心要义是增强远程教育的发展潜力和服务能力,为更多因为距离、经济条件等因素得不到正规教育的人提供教育机会,这也正是广播电视大学不忘初心,并始终为之奋斗的远程教育人道主义理想。

4.奠定了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无疑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之所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手段,在农村有着极为广泛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广播电视大学四十年面向农村的办学实践,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数亿人口的广阔大地上,电大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样的、丰富的教育与学习机会,致力于创设网络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致力于为农民学习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支持服务,致力于农村终身教育发展的模式探索和机制创新,致力于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并将此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其中,基层电大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县级电大贴近当地平民学习的生活,融入区域社会发展进程,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就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载体来说,县级电大的服务具有最现实的支持性。江苏如东县袁庄镇把“学习苑”建到全部11个村的居民学校,为农民方便参学打通“最后一公里”;江苏宜兴依托开放大学构建了由1所市(县)社区培训学院、19所镇社区教育中心、235所村民业余学校、199所企业职工业余学校和88所居委社区市民学校组成的市—镇—村三级学习社区网络。⑤这些遍布于乡村的学习中心和网络,成为学习型农村建设最坚实的支持平台,也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5.践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追求公平的本质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和延伸,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涵。我国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十分缺乏,知识资源、学习资源非常稀缺,城乡差距极大。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三农”四十年,为实现教育公平创设了现实环境和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每一个人都具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广播电视大学遵循着开放的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能不离乡离土就可接受到的教育机会,大大改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的教育状况。二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农村配置。电大在县级区域建立了高等教育基层网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布局。电大充分发挥办学网络、系统平台、教学模式、学习支持服务和远程开放等优势,将优质的、适宜的教育教学资源向农村传送,将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为农民群众平等享用教育资源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追求农村教育的公平,帮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追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破解三农问题、引领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为转型发展中的开放大学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有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要以人为本,努力为满足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关注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农民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要以开发人力资本为重点,着力培养乡村振兴所急需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全面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把远程开放教育覆盖到农村更广阔的地区,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供给,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服务乡村振兴,开放大学将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